地震波传播与成像实验室2011期刊论文发表
发布时间: 2015-12-13  作者:  浏览次数: 132

[1]郭书娟,李振春,仝兆岐,马方正. 起伏地表条件下分块法插值叠前深度偏移[J]. 地球物理学进展,2011,01:214-219.

[2]张敏,李振春,张凯,朱莉. 叠前偏移共成像点道集的对比分析[J]. 地球物理学进展,2011,01:220-228.

[3]李振春,郭朝斌,张凯,岳玉波. 论碳酸盐岩探区时间域速度分析[J]. 地球物理学进展,2011,02:549-556.

[4]郭朝斌,李振春,岳玉波,郭振波. 陆地多次反射折射波定量分析[J].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1,01:45-51.

[5]岳玉波,李振春,刘伟,张晴. 保幅炮域高斯波束偏移[J].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1,01:52-55.

[8]郭朝斌,李振春,岳玉波. 高斯束成像技术及其应用[J]. 石油物探,2011,01:38-44+58+18.

[9]李振春,刘建辉,郭朝斌,郭书娟,张传强. 基于扩展伪多道匹配的保幅型多次波压制方法[J].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,2011,02:207-210+231+157.

[10]张敏,李振春,叶月明,朱旭峰. 基于双平方根算子的保幅角度域成像[J].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1,02:45-50.

[11]李栋,李振春,孙小东,蒲路,何畅. 共偏移距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[J].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1,03:42-46.

[12]张慧,李振春. 基于时空双变网格算法的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正演模拟[J].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1,03:51-57.

[13]张广智,宋建国,李振春,印兴耀. 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实施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”的一些思考[J]. 中国地质教育,2011,02:5-9.

[14]宋建国,黄建平,李振春. 地球物理系野外实践的几点认识[J]. 中国西部科技,2011,17:76-77.

[15]刁瑞,李振春,韩文功,刘力辉. 基于广义S变换的吸收衰减分析技术在油气识别中的应用[J]. 石油物探,2011,03:260-265+5.

[16]张凯,李振春. 浅谈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素质教育[J]. 中国西部科技,2011,28:72-73.

[17]郭书娟,李振春,仝兆岐,马方正,刘建辉. 基于表层多次波数据的近道地震数据插值方法研究(英文)[J]. Applied Geophysics,2011,03:225-232+241.

[18]叶月明,李振春,庄锡进,胡冰,陈见伟,张金陵. 碳酸盐岩区单程波方程保幅叠前深度偏移[J].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,2011,05:715-719+836+661.

[19]秦宁,李振春,杨晓东. 基于角道集的井约束层析速度反演[J].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,2011,05:725-731+836+662.

[20]袁全社,李列,柴继堂,邓勇,李振春. 共反射面元叠加技术在南海北部莺—琼盆地中的应用[J]. 海洋地质前沿,2011,10:41-48.

[21]孔雪,李振春,叶月明,黄建平,徐秀刚. 多尺度地震资料联合成像[J]. 吉林大学学报(地球科学版),2011,S1:368-373.

[22]孔雪,李振春,叶月明,黄建平,郭倩. 基于2D反褶积成像条件的保幅叠前深度偏移[J].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1,05:51-55.

[23]董烈乾,李振春,王德营,刘磊,高君微. 第二代Curvelet变换压制面波方法[J].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,2011,06:897-904+1012+831-832.

[24]郭书娟,李振春,仝兆岐,马方正,叶月明. 基于广义的炮偏移方法实现地表多次波和一次波联合成像[J]. 地球物理学报,2011,04:1098-1105.

[25]张慧,李振春. 基于双变网格算法的地震波正演模拟[J]. 地球物理学报,2011,01:77-86.

Design By 9.3 工作室 版权所有 © 地震波传播与城乡实验室